并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在法律文书中为何频频出现却让人一头雾水?
你有没有在看合同、判决书或者法律条文时,突然被一个不起眼的“并”字卡住?
“甲方应按时付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或者:“被告犯有盗窃罪,并有前科记录。”
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嘀咕:“并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和”嘛,有必要这么正式吗?
别小看这个字,在法律语言中,“并”远不止是连接两个词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着逻辑、语气、甚至法律责任的递进与强化。
“并”不是简单的“和”,而是法律逻辑的“粘合剂”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习惯用“和”“还有”来连接并列内容,但在法律文本里,“并”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连接词,它的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明确责任的叠加、行为的连续或后果的加重。
举个例子:
“当事人应当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
这里的“并”不是说“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是两个可选动作,而是强调——两者都必须履行,它传递的是一种递进关系:不仅要还东西,还得赔钱,少了“并”,句子可能变成“当事人应当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语义模糊,可能被解读为选择性义务。
换句话说,“并”在法律语境中,往往意味着“同时还要”“并且必须”,它像一根线,把多个法律义务串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责任。
“并”字背后的三种典型用法
责任叠加型
“公司应支付工资,并补缴社保。”
这里的“并”明确表示:支付工资是基本义务,补缴社保是附加责任,两者缺一不可。“并”字在这里起到了强化法律后果的作用。行为递进型
“嫌疑人实施诈骗,并伪造证据。”
这不是两个独立行为的简单罗列,而是暗示行为的升级——从诈骗到伪造,性质更严重,法院在量刑时,往往会将“并”连接的行为视为情节加重的依据。条件与结果并列型
“合同自双方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这里的“并”表示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如果是“或”,则只需其一即可,一字之差,法律效力天壤之别。
为什么法律文书偏爱用“并”而不是“和”?
这就要说到法律语言的“精准性”要求了。
“和”在口语中可能带有并列、选择甚至模糊的意味,而“并”在法律语境中几乎永远表示“同时发生”“必须履行”,语气更强,逻辑更严密。
更重要的是,“并”在语法结构上更符合法律文书的严肃风格,它能有效避免歧义,防止当事人以“我以为是‘或’”为由推卸责任。
普通人如何看懂“并”字背后的潜台词?
下次你再看到“并”字,不妨试着把它替换成:“而且必须”“同时还要”“不仅如此,还”。
原句:“乙方违约,并支付违约金。”
替换后:“乙方违约,而且必须支付违约金。”
是不是立刻感觉责任更重了?
在法律文本中,每一个虚词都不是白写的,“并”字尤其如此,它可能是你理解权利义务关系的关键钥匙。
✅ 建议参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并”的法律意义?
- 遇到合同条款中有“并”,立即划重点——后面的内容通常是附加义务或加重责任。
- 不要自动将其等同于“和”,试着用“而且必须”来替换,感受语气变化。
- 如有疑问,务必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一字之差导致重大损失。
- 自己起草文件时,慎用“并”——用得好是严谨,用错可能变成自缚手脚。
📚 相关法条参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例):
《民法典》第577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注:虽然此处未直接用“并”,但在司法解释和判例中,常以“并”连接多种责任形式,如“继续履行,并赔偿损失”)《民法典》第179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合并适用”即对应“并”的逻辑)《刑法》第69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并”在刑事判决中常用于连接主刑与附加刑)
“并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连接词;
但在法律世界里,它是责任的放大器、逻辑的连接点、义务的强化符。
它不喧哗,却极具分量;它不张扬,却决定成败。
下次你再看到“并”字,别再轻轻略过。
停下来看看它后面写了什么——那往往才是真正的重点。
法律的严谨,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眼里。
读懂了“并”,你就离看懂法律,又近了一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