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跟厘利息是多少?听懂这句话,可能帮你省下几万块利息!
你有没有在借钱或贷款时,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这利息按‘分’算”或者“月息3厘”?听着挺专业,但其实很多人压根搞不清“分”和“厘”到底代表多少利息,更别提算出一年要还多少钱了,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分跟厘利息是多少?别小看这几个字,搞懂了,可能真能帮你避免掉进高利贷的坑!
先来打个比方,你朋友张哥找你借2万块,说:“兄弟,我按3分利给你,一个月就还。”你一听,好像还行?但等等——“3分利”到底是多少?是3%?还是30%?如果你没搞明白,这笔账可能越算越亏。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讲起,在中国民间借贷中,“分”和“厘”是传统的利息单位,它们不是百分比,而是以“月”为单位的利率表达方式。
1分 = 1%(月利率)
也就是说,如果说是“月息3分”,那其实是月利率3%,换算成年利率就是 3% × 12 =36%!
举个例子:借1万元,月息3分,一个月利息就是 10,000 × 3% = 300元,一年下来就是3600元,年化利率高达36%。1厘 = 0.1%(月利率)
月息5厘”,就是月利率0.5%,年化利率就是 0.5% × 12 =6%。
同样借1万元,一个月利息50元,一年600元,这在正规银行贷款中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
关键来了:
“分”和“厘”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利息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别!
3分利年化36%,而3厘利才3.6%——整整差了10倍!很多人就是因为听不懂“分厘”之差,稀里糊涂签了合同,最后被高额利息压得喘不过气。
更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有法律上限的,超过一定标准的利息,法院是不支持的。
比如说,目前司法保护的利率上限是“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以2024年LPR为3.45%为例,4倍就是8%年利率,这意味着,如果你借出去的钱约定年利率超过13.8%,超出部分的利息,法院不会强制对方偿还。
如果你借出的钱收的是“3分利”(36%年利率),那其中有超过22%的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反过来,如果你是借款人,被人收了“5分利”(60%年利率),那你完全可以拒绝支付超出法定上限的部分。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意识到:听懂“分跟厘利息是多少”,不仅是算账问题,更是维权的关键!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被“分厘”忽悠?
遇到“几分几厘”,第一时间换算成年利率。
记住口诀:“分乘12,厘乘1.2”——比如3分就是3×12=36%,3厘就是3×1.2=3.6%。签合同前,务必把利率写清楚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避免口头约定模糊不清。
超过LPR四倍的利息,坚决不认,可以主动向法院起诉,要求调整或返还多付的利息。
保留所有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和借条,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高利贷行为的通知》:
明确指出,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
“分跟厘利息是多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字之差,可能就是几万块的利息差距,作为借款人,你要警惕“几分利”的陷阱;作为出借人,你也得明白法律保护的边界在哪里。
真正的专业,不是会说“几分几厘”,而是能算清楚背后的真实成本。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按分算利息”,别急着点头,先掏出手机算一算——年化多少?超没超过13.8%?
懂规则的人,才不会被规则拿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