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你真的搞懂了吗?
明明想说清楚一件事,话到嘴边却卡住了,最后只能无奈地说一句:“就是那个……什么的问题。”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别笑,这可不是简单的“词穷”,“什么的问题”背后,其实藏着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甚至法律实务中的深层困境。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组。“什么的问题”——乍一听像是口语里的“万能补丁”,哪儿不会填哪儿,但仔细琢磨,它往往出现在两种场景里:一种是说话人自己也不太清楚问题的核心,只能模糊地指向一个“问题”;另一种则是,问题本身太复杂或太敏感,干脆用“什么”来代替,避免直面冲突。
在法律实务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当事人来找律师咨询,一开口就是:“我有个什么的问题,您看能帮忙吗?”这时候,作为律师,我不会急着给答案,而是会反问:“您说的‘什么的问题’,具体是指哪方面?是合同纠纷?还是劳动争议?还是婚姻家事?”因为法律讲究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模糊的表述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
更进一步说,“什么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一种思维惰性,我们习惯了用模糊的词汇掩盖自己的不确定,久而久之,连自己都搞不清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在法律领域,这种模糊性往往是致命的,比如在合同审查中,如果条款写得模棱两可,如有什么问题,双方协商解决”,那一旦真出事,这句话几乎等于没写——法院不会凭“什么”来判案,它要的是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签了一份合作协议,里面有一条写着:“若出现什么问题,甲方有权终止合作。”结果合作过程中发生争议,甲方直接甩出这条要解约,乙方不服,告上法庭,最后法院怎么判的?因为“什么问题”属于约定不明,该条款被认定为无效,甲方想靠一句“什么的问题”就全身而退,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所以你看,“什么的问题”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决定一场官司的输赢,在法律文书、合同条款、甚至是日常沟通中,我们都应该警惕这种模糊表达,与其用“什么”搪塞,不如花点时间把问题理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涉及哪些人?违反了什么规则?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起草合同、撰写法律文书,或者只是想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请务必避免使用“什么的问题”这类模糊表述,取而代之的是:
- 用具体事实替代模糊描述;
- 明确责任主体和行为边界;
- 引用法律依据或行业标准增强说服力。
清晰,才是法律沟通的第一原则。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说明:合同条款必须明确,模糊表述可能导致条款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说明:当表述模糊时,法院将综合各种因素解释,但“什么的问题”这种表达几乎无法被有效解释。
✍️ 小编总结:
“什么的问题”看似无害,实则暗藏玄机。它不只是语言习惯,更是思维清晰度的试金石,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都该警惕这种“懒人表达”,在法律世界里,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结局,每一句话都该经得起推敲。别让“什么”毁了你的“问题”——把“什么”换成“什么具体问题”,你会发现,答案其实一直都在。
到底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你真的搞懂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生活从不模糊,模糊的只是我们的表达。
从今天起,告别“什么的问题”,拥抱清晰有力的沟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