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一两年会怎么样?真的会被起诉、上征信、坐牢吗?
某天收到一条短信,提示“您的贷款已逾期XX天,请尽快还款”;再后来,催收电话开始频繁打来,语气从客气到咄咄逼人;再往后,干脆连朋友、家人都被骚扰……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那你可能已经陷入网贷逾期的漩涡,更让人焦虑的是,如果网贷逾期一两年了,到底会面临什么后果?会不会被起诉?上征信?甚至坐牢?
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逾期一两年,征信记录早就“黑了”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征信受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规定,只要贷款逾期超过90天,就会被记为“不良信用记录”,而逾期一两年,基本意味着你的征信报告上已经打上了“连三累六”甚至“呆账”的标签。
这意味着什么?
以后你想办信用卡、申请房贷车贷、甚至去某些单位应聘,都可能因为征信问题被直接拒之门外。信用,就像现代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一旦损坏,修复起来至少要5年。
很多网贷平台虽然是小贷公司,但多数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别以为“不还小贷没关系”,只要上征信,影响就是全国性的、长期的。
催收升级:从短信电话到爆通讯录
逾期时间越长,催收手段越狠。刚开始是平台自动发短信、打电话;逾期半年后,可能就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了。
这些催收公司为了回款,手段五花八门:
- 每天早晚打电话,甚至半夜打;
- 发威胁短信,再不还钱就上门”;
- 更过分的,会联系你通讯录里的亲友、同事,美其名曰“协助提醒”,实则变相施压。
虽然这种行为涉嫌违法,但很多人因为面子或怕家人知道,只能默默承受。
被起诉?概率很高,但不是人人都会
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被起诉”,那逾期一两年,真的会被告上法庭吗?
答案是:有可能,而且概率不低。
尤其是借款金额较大(比如超过1万元以上)、平台正规(如借呗、京东金条、微粒贷等),平台为了追回欠款,通常会走法律程序,一旦起诉成功,法院会判决你还款+利息+违约金,甚至可能强制执行。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有房产、车、银行存款,法院可以查封、冻结、划扣。
有些人以为“躲几年就没事了”,但民事债务不会因为时间久就自动消失,诉讼时效是3年,但只要对方催收过,时效就重新计算。
坐牢?除非涉嫌诈骗,否则不会
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欠钱不还会不会坐牢?”
明确告诉你:单纯的网贷逾期,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犯罪,不会坐牢。
除非你有以下行为:
- 明知无力偿还,还恶意多头借贷、挥霍资金;
- 提供虚假资料骗贷;
- 贷款后直接失联、转移财产逃避还款。
这些才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才会面临刑事责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失业、生病等客观原因还不上,那顶多是民事责任,不会进监狱。
债务不会消失,还可能越滚越多
很多人以为“拖着拖着,平台就放弃了”,但现实是:
逾期一两年,产生的利息、罚息、违约金可能已经远超本金。
有些平台按日计罚,年化利率甚至超过36%,虽然超过部分法律不支持,但你在没还清前,债务始终存在。
更麻烦的是,有些平台会把债权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追债更狠,手段也更激进。
建议参考:别等“两年”才行动,越早处理越有利
如果你已经逾期,或者正面临逾期风险,请记住这几条建议:
别逃避,主动联系平台协商。
很多平台提供“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减免部分罚息”等方案,只要你态度诚恳,愿意还,大多数都能谈。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还款凭证。
防止对方篡改协议或恶意催收,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维权的证据。遇到暴力催收,果断报警或投诉。
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恐吓威胁,你可以向银保监会、12368法院热线、或黑猫投诉等平台举报。实在无力偿还,考虑债务重组或法律援助。
有些地区有公益法律服务,帮你与平台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国家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超出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
网贷逾期一两年,后果真的很严重,但不是无解的死局。
征信受损、催收骚扰、被起诉风险、债务滚雪球……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逃避只会让问题越积越深,而主动沟通、合理规划,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欠债不还不会坐牢,但赖账不处理,生活处处受限。
信用是无形资产,修复它需要时间,但毁掉它,可能只是一次逾期。
别让一时的困难,变成一生的负担。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逾期,别沉默,也别慌,现在开始行动,永远不晚。
网贷逾期一两年会怎么样?真的会被起诉、上征信、坐牢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