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网贷逾期了,为啥满屏都是‘修复征信’广告?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只要手机一打开,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甚至购物软件里,满屏都是“信用卡逾期不用怕”“网贷还不了?我们帮你搞定”“三天消除不良记录”这类信息流广告?点进去一看,不是号称“内部渠道”,专业团队操作”,语气笃定得仿佛他们手握银行公章,可问题是——这些广告真的靠谱吗?还是说,它们本身就是从你的“困境”里长出来的生意?
我们先来还原一个现实场景:老李因为疫情丢了工作,信用卡和网贷陆续逾期,催收电话不断,征信报告也开始变红,某天他刷短视频,突然跳出一条广告:“逾期三年也能修复!不成功全额退款!”心动之下,他加了客服,对方开口就要8000元“服务费”,说是“打点关系用”,结果钱交了,人拉黑了,征信纹丝没动。
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
这些“信用卡网贷逾期信息流广告”本质上,是精准捕捉了负债人群的焦虑情绪,打着“修复征信”“债务重组”“停息挂账”的旗号,进行流量变现的灰色生意,它们通过大数据投放,精准锁定搜索过“逾期怎么办”“还不上贷款”等关键词的用户,用极具诱惑力的话术诱导咨询,最终目的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收割你的钱包。
更可怕的是,很多广告内容涉嫌虚假宣传,比如声称“可以合法删除央行征信记录”——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个人征信信息一旦形成,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擅自删除或修改,除非是银行上报错误,经由正规异议申请流程更正,否则所谓“花钱洗白征信”,纯属骗局。
这些广告背后的运营者,往往注册皮包公司,用话术包装成“法律咨询”“金融服务”,实则既无资质也无能力,更有甚者,还会诱导用户伪造困难证明、恶意投诉银行,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被追究法律责任。
面对逾期,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
建议参考:
- 别被广告洗脑,先冷静评估自身债务,列出所有信用卡、网贷的本金、利息、逾期天数,做到心中有数。
- 主动联系银行或平台协商,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提供“个性化分期”“延期还款”等政策,尤其是因疫情、疾病等不可抗力导致逾期的,可申请减免部分利息或暂停催收。
- 寻求正规法律援助或调解机构帮助,比如当地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或银保监会认证的调解组织,他们不收费,还能帮你与机构沟通。
- 坚决不轻信“包成功”“内部渠道”等承诺。征信修复没有捷径,唯一合法途径是还清欠款后等待5年自动覆盖。
- 如果已经遭遇诈骗,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第一时间报警并举报广告平台。
相关法条参考: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这意味着:还清欠款后5年,不良记录自动消除,不存在“提前删除”的操作空间。《广告法》第四条: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那些宣称“花钱修复征信”的广告,明显违反此条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那些收钱不办事的“征信修复”公司,已涉嫌刑事犯罪。
小编总结:
信用卡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焦虑中迷失方向,被“信息流广告”牵着鼻子走,这些广告不是救生圈,而是裹着糖衣的陷阱,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找“捷径”,而是直面问题、理性协商、合法应对。你的信用,只能由你自己用时间和诚信来修复,而不是交给某个“神秘团队”去“操作”。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到处是坑,守住钱包,更要守住底线。
信用卡网贷逾期了,为啥满屏都是‘修复征信’广告?,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