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有什么好处在法律实务中意味着什么吗?
签合同前,对方信誓旦旦地说“这个对你有好处”,可事后才发现,好处没见着,麻烦倒是一堆?又或者,在咨询律师时,你反复问“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却总觉得答案不够具体、不够打动你?
“有什么好处”这三个字,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法律决策中最核心的逻辑——价值判断与风险权衡,它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个极具法律智慧的提问方式。
在法律实务中,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权利的行使、义务的承担,甚至责任的转移,而“有什么好处”,本质上是在问:“这个行为能为我带来什么法律上的积极结果?是否值得我承担相应的代价?”这不仅是普通人关心的问题,更是律师在为客户设计方案时,必须反复推演的核心命题。
举个例子,你是一家初创公司的老板,投资人提出要签对赌协议,你问:“签这个协议有什么好处?”
从表面看,好处很直接:拿到钱,公司能活下去。
但深入法律层面,我们要问得更细:
- 有什么好处?短期内融资成功,业务扩张。
- 有什么隐性代价?一旦业绩不达标,可能失去控股权,甚至被强制回购。
这时候,“好处”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收益,而是综合评估后的净收益。
再比如,离婚时选择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
有人会说:“协议快,省事。”
但作为律师,我会帮你拆解:
- 有什么好处?协议离婚成本低、隐私保护好、情感伤害小。
- 但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且条款设计得当,否则“省事”可能变成“埋雷”。
所以你看,“有什么好处”从来不是一个泛泛的问题,它逼我们去思考:
✅ 这个选择是否真正提升了我的法律地位?
✅ 它带来的利益是否可持续、可执行?
✅ 是否有更优替代方案?
真正有价值的“好处”,一定是建立在合法、可操作、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的。
在合同审查、股权设计、婚姻家事、劳动纠纷等各类法律场景中,我们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去审视每一个条款、每一个决定,不是被动接受“律师说可以”,而是主动追问:“这么做,对我个人或企业,到底有什么好处?”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面临法律决策,不妨从这三个角度追问“有什么好处”:
- 经济层面:是否直接或间接带来收益?是否降低成本或规避损失?
- 控制权层面:是否增强了你对资源、公司、财产的掌控力?
- 风险层面:是否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否避免了潜在的法律责任?
把这三个维度列成表格,逐项打分,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有好处”的方案,其实经不起推敲。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 《民法典》第143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公司法》第20条: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
这些法条背后,其实都在强调一个核心:任何法律行为的价值,必须与其带来的“好处”相匹配,且不得以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为代价。
小编总结:
“有什么好处”不是贪图便宜的借口,而是一种理性的法律思维训练,它提醒我们:在每一个法律选择面前,不要盲目跟从,也不要被情绪左右,而是冷静地问一句——这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真正专业的法律建议,从不回避“好处”的追问,反而会用专业和经验,帮你把“好处”看得更清、抓得更牢。
下次当你再听到“这个对你有好处”时,不妨微微一笑,然后反问一句:“具体,是什么好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