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猥亵?很多人以为只是占便宜,其实它早已触碰法律红线!
你有没有在地铁上被人故意贴近身体,却不敢声张?有没有在深夜回家路上,突然被陌生人搭肩、搂抱,吓得心跳加速却不知如何应对?又或者,你曾在网上收到过露骨不堪的信息,对方还不断纠缠?这些经历,可能不只是“倒霉”或“误会”,而是一种正在悄悄发生的违法行为——猥亵。
很多人对“猥亵”这个词感到陌生,甚至觉得它离自己很远,有人以为,只有肢体上的直接侵犯才算,其实不然。猥亵,本质上是一种以满足性冲动或羞辱他人为目的,违背他人意愿的不正当性相关行为,它不一定是暴力的,也不一定发生在暗巷里,有时就藏在看似“无意”的触碰、言语或网络信息中。
什么是猥亵?从三个维度说清楚
行为性质上,猥亵必须具有“性意味”,比如故意抚摸他人臀部、胸部,隔着衣服进行不当触碰,或是在公共场合暴露身体私密部位等,这些行为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手滑”,而是带有明确性暗示的侵犯。
主观意愿上,必须是“违背他人意愿”,哪怕对方没有激烈反抗,只要行为人明知对方不舒服、抗拒或无法表达同意(比如醉酒、熟睡、未成年人),依然实施相关行为,就可能构成猥亵。
表现形式多样,不限于肢体接触,越来越多的猥亵行为发生在网络空间,比如通过社交软件发送色情图片、视频,进行语言挑逗、威胁裸聊,甚至利用AI换脸技术制造虚假裸照——这些都可能被认定为网络猥亵,同样违法!
猥亵和“调情”“玩笑”到底怎么分?
这是很多人困惑的点,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对方的身体自主权和心理感受,真正的亲密互动建立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而猥亵,往往是单方面的、带有压迫感的,会让受害者产生羞耻、恐惧或无助。
举个例子:同事之间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大家一笑而过,这不叫猥亵;但如果你明确说“别碰我”,对方仍执意搂腰、拍臀,这就越界了。再轻微的触碰,一旦违背意愿,就不再是玩笑,而是侵犯。
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受害者因为“怕丢脸”“觉得小事”选择沉默,但请记住:你的身体,你说了算,任何让你感到不适的性相关行为,都有权利说“不”,也有权利寻求法律保护。
遇到猥亵,该怎么办?这几点建议请收好:
- 第一时间保护自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呵斥、迅速离开现场,必要时报警。
- 保留证据:拍照、录音、保存聊天记录、监控录像等,都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 及时报警:不要因为“证据不足”或“怕麻烦”而放弃,警方有专业手段调查,你的报案本身就是对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
- 寻求心理支持:遭遇猥亵可能带来心理创伤,可联系心理咨询师或公益组织,如妇联、反性侵援助平台等。
- 法律途径维权:无论是治安处罚还是刑事追责,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对方责任,维护尊严。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中国现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
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猥亵未成年人。
“什么是猥亵?”这个问题,不该被回避,更不该被轻描淡写,它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关乎每个人身体尊严与安全的基本底线,我们既要学会识别那些披着“玩笑”外衣的越界行为,也要有勇气对不当接触说“不”,法律从不沉默,社会也在进步,每一次发声,都是对正义的守护,愿你我都能生活在一个尊重边界、拒绝猥亵的环境中——因为,尊重,才是文明社会最基础的底色。
什么是猥亵?——很多人以为只是占便宜,其实它早已触碰法律红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