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股到底是什么?普通人也能打新致富吗?
某个朋友在公司上市前买了点“原始股”,结果一上市,账户直接翻了几十倍?听起来像神话,但现实中确实有人靠原始股实现了财富跃迁,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原始股?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普通人有没有机会参与?
咱们就来扒一扒“原始股”这层神秘面纱,不讲虚的,只说人话,带你从法律、投资、风险三个维度,彻底搞懂这个让无数人又爱又怕的“财富密码”。
原始股,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原始股,简单说,就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换句话讲,它属于“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前”的股权,这时候公司还没登陆A股、港股或美股,公众根本买不到,能拿到原始股的,通常是公司创始人、早期员工、天使投资人、战略合作伙伴,或者通过私募渠道参与的机构。
很多人误以为“原始股=稳赚不赔”,其实大错特错。原始股的本质是股权投资,高收益背后,是极高的不确定性。
举个例子:你花10万元买了某科技公司的原始股,每股1元,共1万股,如果这家公司顺利上市,股价涨到10元,你账面就值10万变100万,但万一公司上市失败、业绩暴雷,甚至倒闭,那你的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原始股不是彩票,而是赌上公司未来的一次长线押注。
原始股的“黄金窗口期”在哪?
很多人以为原始股只能在公司成立初期拿到,其实不然,原始股的获取时间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
- 种子轮/天使轮:公司刚起步,估值低,但风险极高;
- A轮、B轮、C轮融资:公司已有产品或收入,逐步成熟,投资门槛提高;
- Pre-IPO轮: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这时公司已基本确定能上市,但价格也接近“天花板”。
越早进入,潜在回报越高,但风险也越大。反之,Pre-IPO阶段看似安全,但一旦上市破发,反而可能亏钱,比如2021年某造车新势力上市后股价腰斩,Pre-IPO投资者也被套牢。
普通人怎么参与原始股?小心“伪原始股”陷阱!
这里要划重点了:绝大多数所谓的“原始股投资项目”,都是骗局!
你是不是经常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这类广告:“内部渠道,限量认购XX公司原始股,上市后预计回报50倍!”?醒醒吧,真正的原始股根本不会公开售卖,更不会让普通散户随便买。
合法参与原始股的方式只有几种:
- 成为公司早期员工(拿期权或股权);
- 通过合规的私募基金或股权投资机构间接参与;
- 是合格投资者(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或年收入50万以上),参与定向增发。
凡是公开叫卖“原始股”的,99.9%是非法集资或传销。
原始股的退出机制:上市≠马上套现
很多人以为公司一上市,原始股就能立刻卖出变现,错!原始股有“锁定期”!
根据监管规定,原始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在公司上市后,通常要锁定12到36个月才能减持,也就是说,即便股价暴涨,你也得等“解禁”才能卖。
减持还要遵守信息披露、大宗交易等规则,不能随意抛售,否则会被监管盯上。
建议参考:想碰原始股?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是否具备专业判断能力?能看懂财务报表、商业模式、行业前景吗?
- 我是否能承受本金全部亏损的风险?原始股投资,本质是“风险投资”。
- 我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合法合规?别被“内部消息”“保本高回报”忽悠了。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那原始股暂时不适合你。不如踏实定投指数基金,长期来看,复利效应同样惊人。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AI编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9条
“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注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公司法》第141条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这些法条明确划定了原始股的合法边界,也提醒我们:任何绕开监管的“原始股销售”,都涉嫌违法。
原始股不是普通人轻易能碰的“财富快车”,而是一场高门槛、高风险、长周期的资本游戏。它的魅力在于“早期介入、后期爆发”,但背后是信息不对称、退出难、流动性差等现实问题。
真正值钱的不是原始股本身,而是你对一家公司未来价值的精准判断。如果没有专业能力、资源渠道和风险承受力,与其追逐“原始股神话”,不如先学会理性投资,从读懂财报、理解行业开始。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常有陷阱。投资路上,清醒比激情更重要。
——
本文由资深律师视角撰写,内容原创,严禁抄袭,了解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你的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