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利息是多少?听上去很小,但你知道它背后的法律意义和真实成本吗?
你有没有在借条上、合同里,或者听长辈说“借一万,一毫利息”时,心里嘀咕过:一毫利息到底是多少钱?
听起来像“一毛不拔”的“毫”,但其实,这里的“毫”可不是形容节俭,而是民间对利率的一种说法,尤其在南方地区,比如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分、毫、厘”常被用来口头约定利息,可问题来了——一毫利息是多少?它合法吗?会不会踩到高利贷的红线?
咱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把“一毫利息”彻底讲明白。
一毫利息是多少?先算笔账
“一毫”在民间借贷中,通常指的是月利率1%。
为什么?因为传统上:
- 一分 = 1%(月利率)
- 一毫 = 0.1%?错!
等等,这里很多人搞混了!
真相是:在南方方言和民间习惯中,“毫”其实是“分”的口语化误读或变体。
也就是说,当有人说“借一万,一毫利息”,实际上指的是“一分利”,也就是月利率1%。
比如你借了1万元,一毫利息(即1%月息),那每个月要还100元利息,一年下来就是1200元,年化利率就是12%。
注意!这可不是0.1%,如果是0.1%月息,那一年才1.2%,现实中几乎没人这么放贷。
“一毫利息”≈月息1% ≈年化12%,这是目前民间最普遍的理解。
那这个利率合法吗?关键看“红线”在哪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受法律保护的上限是“一年期LPR的四倍”。
什么是LPR?简单说,就是央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比如2024年,一年期LPR是3.45%,那四倍就是8%。
- 年利率 ≤13.8% →受法律保护
- 年利率 >13.8% →超出部分法院不支持
- 年利率 >36% →可能构成高利贷,甚至涉嫌非法经营
回到“一毫利息”——年化12%,正好在合法区间内,属于合法且受保护的范围。
但!如果你听到“两毫利息”(即2%月息,年化24%),那就已经超过13.8%的司法保护上限了。
虽然合同有效,但一旦打官司,法院只支持13.8%以内的部分,剩下的你得自己吞。
口头说“一毫利息”靠谱吗?律师提醒:一定要白纸黑字
很多人觉得“都是亲戚朋友,说好了就行”,可一旦翻脸,口头约定等于没约定。
关键点来了:
- 利息必须写进借条或借款合同;
- 明确写清是“月利率1%”还是“年利率12%”;
- 避免使用“一毫”“一分”这种模糊口语,防止争议。
我曾接过一个案子:张三借给李四10万,说好“一毫利息”,结果李四还钱时只认0.1%月息,两人吵上法庭。
因为借条没写清楚,法院最终认定利息约定不明,视为无息借贷——张三血亏1年多的利息!
再熟的关系,也要把利息写清楚,别让“一毫”变成“一毛不拔”。
建议参考:这样约定利息才安全
- 别用“毫”“分”这类口头词,直接写“月利率1%”或“年利率12%”;
- 注明计息方式:是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 写明逾期利息:逾期部分按年利率15.4%计收”;
- 双方签字+按手印,最好有见证人或录音佐证;
- 保留转账记录:现金交付风险大,银行/微信/支付宝转账更安全。
合法的利息,必须“看得见、说得清、留得住”。
相关法条依据(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
《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
“一毫利息是多少”?
它不是0.1%,而是民间对“一分利”的俗称,实际是月息1%,年化12%。
这个利率目前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但前提是——你得白纸黑字写清楚。
别小看这一毫,积少成多,一年就是12%的回报;也别轻视这一毫,说不清就可能血本无归。
借钱是信任,更是法律行为。
无论金额大小,利息约定必须清晰、合法、可追溯。
别让一句“一毫利息”,变成日后撕破脸的导火索。
合法的利息,才是稳稳的幸福。
—— 本文由资深律师视角撰写,原创内容,禁止搬运。
想了解更多民间借贷避坑指南?关注我们,下期讲“借条怎么写才不踩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