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到底考什么科目?一篇讲透你最关心的问题!
考公务员考什么科目?每天刷题刷到头秃,却还不清楚考试到底考啥,心里没底,复习像在打游击战?别急,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咱们得明白,公务员考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的“大车”,它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国考”和各省自主组织的“省考”两大类构成,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核心考试科目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两大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先说说大家最头疼的《行测》,很多人一听名字就觉得“这测啥?测我是不是行政命?”其实没那么玄乎。《行测》本质上是一场“综合素质大检验”,它考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语言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五大能力,题量大、时间紧,平均每道题不到一分钟,拼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速度和策略。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段材料说“某市去年GDP增长6.8%,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达52%”,然后问你“第三产业增速是否高于全市平均”——这题考的就是你从数据中快速提取信息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行测》不考死记硬背,而是考你“会不会动脑子”。
再说《申论》,很多人以为申论就是写作文,其实大错特错。《申论》是“以材料为本的思维输出考试”,它给你一段或多段社会热点材料,基层治理难”“乡村振兴”“数字政府建设”,然后让你概括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甚至写一篇议论文。
申论考的不是文采,而是你有没有政府思维、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写得再华丽,离题万里也白搭;你语言朴实,但逻辑清晰、对策可行,照样拿高分,很多考生败就败在“自说自话”,没抓住材料的核心矛盾。
部分岗位还有《专业科目》考试,比如银保监会、外交部、公安系统等,这些岗位会在行测和申论基础上,加考专业内容,比如法律、金融、外语、公安基础知识等,所以报名前一定要看清楚职位表里的“考试类别”和“专业要求”。
特别提醒:近年来,申论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比如2023年国考申论题就出现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群众诉求响应机制”这类实操性强的话题,这说明,公务员考试越来越贴近真实工作场景,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考你能不能干实事。
✅ 给备考小伙伴的几点建议(建议收藏!)
别盲目刷题,先搞懂考试大纲,每年国考和省考都会发布《考试大纲》,里面明确写了行测和申论的考查内容和题型分布。这是你复习的“地图”,千万别忽视。
行测要“分模块突破”,比如资料分析是提分最快的,数量关系可以适当取舍,判断推理要掌握规律,每天定时练一套题,培养“题感”。
申论一定要动手写!光看范文不练笔,等于学游泳不下水。每周至少写1-2篇大作文,找人批改或对照高分范文找差距。
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申论材料往往来自近一年的政策文件、社会新闻,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基层减负”这些词,你得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用。
心态比方法更重要,考公是一场持久战,别被一次模考低分打垮。坚持三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悄悄超越了大多数人。
📚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公务员录用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公务员录用规定》(2021年修订):
第二十条: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要求设置。
第二十一条: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确定,一般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专业科目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置。
这意味着,行测和申论作为公共科目,是绝大多数岗位的“标配”,具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说到底,考公务员考什么科目?答案很明确:核心就是《行测》+《申论》,少数岗位加考专业科目,但比科目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理解考试背后的逻辑:行测考的是“快准狠”的思维效率,申论考的是“接地气”的解决能力。
别再问“要不要报班”“要不要买资料”,真正决定你能否上岸的,是你每天是否在有效积累、是否在动脑思考、是否在模拟真实考场环境。公务员考试,从来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坚持、更清醒、更懂规则。
你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铁饭碗”添砖加瓦,加油,未来的公务员!
考公务员到底考什么科目?一篇讲透你最关心的问题!,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