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逾期也能放款的网贷叫什么?揭秘那些不看征信的贷款真相
信用卡逾期了,花呗被冻结了,征信报告上红得发紫,但偏偏这时候急需一笔钱周转?这时候,你可能在各大社交平台、短视频App里看到这样一类广告:“正在逾期也能放款”、“不看征信,秒到账”、“黑户专用贷款通道”……听着是不是特别心动?可问题是——这种正在逾期也能放款的网贷,到底叫什么名字?它真的存在吗?背后又藏着哪些陷阱?
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个话题。
这类网贷,其实没有统一的名字,但有个“江湖代号”:“高风险贷款”或“次级贷款”
“正在逾期也能放款的网贷”并没有一个官方命名,它不像“消费贷”“经营贷”那样有明确的监管分类,但在业内,这类产品通常被称作:
- 高风险贷款
- 灰名单贷款
- 黑户贷
- 紧急周转贷
这些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铤而走险”的味道,本质上是放贷机构专门针对信用不良人群设计的高利率、高门槛产品,它们往往打着“不看征信”“无视逾期”的旗号,吸引那些走投无路的借款人。
为什么有人“正在逾期”还能借到钱?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你可能会问:征信都烂了,银行都不给钱,为什么这些平台还敢放款?
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是“不要求信用”,而是“把风险转嫁给你”。
这类平台的运作逻辑是:
高额利息覆盖坏账风险
你借1万,月息可能高达5%甚至10%,年化利率轻松突破100%,他们赌的就是:哪怕一半人还不上,另一半人的利息也足够赚。暴力催收弥补损失
很多平台背后有催收团队,甚至与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通过电话轰炸、短信威胁、联系亲友等方式逼你还钱。捆绑服务费、砍头息、会员费
借1万,先扣3000服务费,实际到账7000,但你要还1万+利息,这种“砍头息”模式在这些平台中极为常见。诱导你“以贷养贷”
一旦你借了第一笔,他们就会不断推送“续贷”“提额”信息,让你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这些平台真的“不看征信”吗?别天真了!
“不看征信”是个彻头彻尾的营销话术。
没有哪个放贷机构会完全放弃风控,他们可能不查央行征信,但会查:
- 大数据征信(如百行征信、芝麻信用、同盾科技等)
- 手机运营商数据(通话记录、短信内容)
- 银行流水(通过授权读取APP数据)
- 社交关系链(通讯录、微信好友)
一旦你授权了这些权限,你的隐私就等于“裸奔”,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会偷偷在后台读取你的通讯录,一旦你逾期,立刻群发短信给你所有联系人,严重侵犯个人隐私。
这类贷款,合法吗?有没有法律风险?
部分平台踩在法律边缘,甚至涉嫌违法。
- 年化利率超过36%,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
- 采用暴力催收、恐吓、侮辱等手段,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
- 砍头息、虚假宣传,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
你以为借的是钱,其实签的是“卖身契”。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逾期,该怎么办?
如果你已经逾期,又急需用钱,请务必冷静,不要轻易碰这些“高风险贷款”,以下是一些更稳妥的建议:
优先联系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协商
很多银行提供“个性化分期”“延期还款”服务,合法合规,还能保护征信。寻求家人朋友帮助
短期周转,人情债比高利贷安全得多。咨询专业债务重组机构
正规的债务优化公司可以帮助你制定还款计划,合法降低利息。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征信无法人为修复,任何承诺“洗白征信”的都是骗子。
越是走投无路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
那些看似“雪中送炭”的贷款,往往是“火上浇油”的开始。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部分除外。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
使用暴力、胁迫、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侵入他人住宅或恐吓、跟踪、骚扰他人,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正在逾期也能放款的网贷”没有标准名称,但本质是高风险、高成本、高陷阱的“次级贷款”,它们利用借款人 desperate(绝望)的心理,用“不看征信”“秒到账”等话术诱导你入坑。表面上是救你,实则是把你推向更深的深渊。
真正的解决办法,从来不是借更多的钱,而是理性面对、合法应对、逐步修复信用。
别让一时的急用,毁掉你未来的财务自由。
如果你正在逾期,别慌,也别乱来。
活下去的方式有很多,但借钱,尤其是借这种“黑网贷”,一定是最差的那个选择。
正在逾期也能放款的网贷叫什么?揭秘那些不看征信的贷款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信用可以修复,人生不能重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