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缴款是什么意思?多付的钱到底归谁管?
交房租时不小心多转了500块,还信用卡时一激动多还了2000,或者公司报销时财务不小心打多了钱?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多出来的钱,到底算什么?它合法吗?我能不能留着?对方有没有权利要回去?这些多付的钱,法律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溢缴款。
那溢缴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付款人因为计算错误、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向收款方支付了超过应付金额的部分款项,比如你信用卡账单是8000元,结果你还了10000元,那多出的2000元就是典型的溢缴款。
很多人以为,钱打过去了就是对方的了,错了。溢缴款在法律上并不属于收款方的合法财产,哪怕它已经进了对方账户,也不意味着你送他“红包”。它本质上是一种“不当得利”——也就是对方没有合法依据却获得了利益,而你因此遭受了损失。
举个真实案例:小李还房贷时输错金额,多还了3万,银行一开始说“系统不能退”,要等三个月审核,小李急了,找律师一问才知道,这3万是他的溢缴款,银行必须返还,最后银行不仅退了钱,还按活期利息给了补偿。关键点就在于:你有权主张返还,而且越早越好。
特别提醒信用卡用户:很多人以为多还钱没关系,反正下次还能用,但你要知道,信用卡里的“溢缴款”并不会产生利息,反而可能在你取现时被银行收取“取现手续费”——也就是说,你多还的钱,想拿回来居然还要再掏一笔手续费!这不等于白白被割韭菜吗?
更复杂的情况是,如果对方收到溢缴款后,已经把钱花掉了,甚至转给了第三人,还能追回来吗?答案是:可以,但难度会加大,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比如发律师函、提起民事诉讼,主张“返还不当得利”。
还有一种常见误区:有人觉得“对方没提醒我多付,是他自己失误,我不用退”,错!法律讲的是公平原则,如果你明知道多收了钱却不还,可能构成“恶意得利”,甚至面临赔偿责任,比如商家多找你500块,你发现后还揣兜里走了,这就不是“捡便宜”,而是可能被追责。
无论是付款方还是收款方,面对溢缴款,核心原则就一条:诚实守信,及时沟通,依法处理。
📌 建议参考:
如果你不小心多付了钱,第一时间保留转账记录、账单截图、沟通记录,然后主动联系对方要求退还,如果对方拖延或拒绝,可以先发正式书面通知,必要时咨询律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切记:时间拖得越久,证据越难收集,追回难度越大。
如果你是收款方,发现账户多了不明款项,不要擅自使用,尽快联系付款方核实,若确认是溢缴款,应及时退还,避免被认定为“恶意占有”,甚至影响个人征信或企业信誉。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民法典》第九百八十六条:
“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也就是说,如果是善意得利且钱已花掉,可能不用全额返还。)第九百八十七条:
“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 小编总结:
溢缴款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法律上的“不当得利”,无论是你多付了,还是别人多打给你,这笔钱的归属权其实很明确——该是谁的,就得还给谁,别以为钱进了账户就是你的,法律的眼睛一直亮着。
处理溢缴款,讲究的是快、准、诚:发现要快,沟通要准,态度要诚。守法不是吃亏,而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下次多付钱,别慌,依法维权,你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