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十次还能涨额度?真相让你惊掉下巴!
手头一紧,随手点开几个网贷平台,借点钱应急;结果因为收入不稳定,还着还着就逾期了,一次、两次……不知不觉,逾期记录竟然累积到了十次,这时候你突然发现,某个平台居然给你发来短信:“恭喜您,额度提升至5万元!”
你懵了——我都逾期十次了,怎么反而给我涨额度?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个看似反常的现象:网贷逾期十次,真的能涨额度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逾期十次还能涨额度?不是“奖励”,而是“套路”
首先要明确一点: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因为客户频繁逾期而主动提升授信额度,相反,逾期记录越多,你的信用评分越低,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反而会降额、冻结账户,甚至列入黑名单。
但为什么有些网贷平台,尤其是非持牌的“小贷公司”或“助贷平台”,会在你逾期十次后还给你涨额度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是在“奖励”你,而是在“收割”你。
这些平台的风控模型早已不是单纯看信用记录,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你的“还款意愿”和“负债承受能力”。即使你逾期,只要还在还一点,哪怕只是最低还款、展期、借新还旧,系统就会判定你“有还款行为”、“有借贷依赖”——而这,正是他们眼中的“优质客户”。
更狠的是,有些平台会故意给你提额,诱导你借更多钱,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你以为是雪中送炭,其实是温水煮青蛙。
逾期十次≠信用良好,反而可能被“精准收割”
我们常说“信用是金”,但在某些网贷平台眼里,信用差但“听话”的借款人,反而比信用好但不用他们服务的人更值钱。
举个例子:
A用户信用良好,从不逾期,但只借一次就不用了;
B用户逾期十次,但每次都会拖几天后还,甚至不断借新还旧。
在平台算法中,B用户虽然风险高,但“活跃度高、黏性强、还款容忍度高”,反而更容易被系统“青睐”,甚至被推送更高额度、更低利率(短期)的产品,目的就是让你越陷越深。
这就好比赌场不会赶走输钱的赌徒,反而会给“常客”发优惠券——因为他们知道,你越缺钱,越容易上钩。
警惕“反向风控”:逾期越多,越容易被盯上
现在很多非持牌网贷平台采用的是“反向风控”策略:
- 你逾期一次,系统标记你为“高风险”;
- 但如果你持续借款、持续逾期但不断还款,系统反而认为你“有还款能力”、“有借贷需求”;
- 于是开始给你推高额度、低门槛产品,甚至主动联系你“解冻账户”“恢复额度”。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在利用你的财务困境牟利,你以为是平台“通情达理”,其实是他们算准了你“走投无路”。
更可怕的是,这些平台往往伴随着高额利息、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一旦陷入,轻则征信受损,重则倾家荡产。
真正健康的信贷关系:逾期不会涨额,守信才有未来
正规的信贷逻辑应该是:
✅ 按时还款 → 信用提升 → 额度上涨
❌ 频繁逾期 → 信用受损 → 降额封号
这才是健康的金融生态。
像支付宝的花呗、微信的微粒贷、银行的信用卡,从不会因为逾期而给你提额,反而会因逾期记录影响后续审批。
如果你发现某个平台在你逾期十次后还主动提额,请立刻警惕:这不是机会,而是危机的开始。
建议参考:如何应对网贷逾期与异常提额?
- 不要被“提额”迷惑:逾期后收到提额通知,先查平台是否持牌(可在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查询),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 优先结清高息债务:列出所有网贷,按利率高低排序,优先还清年化超过24%的贷款。
- 停止以贷养贷:哪怕再难,也不要借新还旧,否则债务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协商还款:主动联系平台,尝试协商分期或延期,保留沟通记录。
-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向非正规平台授权通讯录、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防止被暴力催收。
- 寻求专业帮助:如债务已失控,可咨询正规律师事务所或债务调解机构,合法维权。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法院不予支持。《个人贷款管理办法》第十六条:
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不得向明显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
网贷逾期十次能涨额度吗?答案是:能,但不该信。
这种“反常理”的提额,不是平台大发慈悲,而是精准的商业算计。你以为是机会,其实是深渊的入口。
真正的信用,建立在守约之上;真正的金融健康,来自于理性借贷。
别让一时的“便利”毁掉你未来的财务自由。
越是走投无路时,越要保持清醒——因为有人,正等着你犯错。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困扰,不妨停下来,深呼吸,找专业人士聊聊。
止损,才是最好的开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