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高利贷构成什么罪?你真的了解法律后果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向民间借贷机构求助,但你知道吗?有些看似“帮忙”的借款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刑法,尤其是那些“放高利贷”的行为,极有可能构成犯罪。
那么问题来了:放高利贷构成什么罪?是否只要利息高就违法?
什么是高利贷?
所谓“高利贷”,通常是指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约定的利率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合法利率标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目前约为15%左右),超过这一限度的部分,法律不予保护。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息贷款都会被认定为犯罪,关键在于其行为方式和社会危害性。
放高利贷可能构成哪些犯罪?
虽然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列出“高利贷罪”这个罪名,但在司法实践中,放高利贷如果具备以下特征,可能会构成非法经营罪或其他相关刑事犯罪:
非法经营罪(刑法第225条)
如果放贷行为具有长期性、职业性和营利性,且情节特别严重,可能被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从而涉嫌非法经营罪。
案例参考:近年来多起“套路贷”案件中,法院均以非法经营罪对主要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若在放贷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导他人签订虚假借款合同或虚增债务,进而非法占有财物,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
如果通过暴力、威胁、恐吓等方式逼迫借款人还债,甚至索取远超本金和合法利息的金额,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
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等(刑法第293条、第238条)
一些高利贷团伙为了讨债,采取骚扰、殴打、非法拘禁等极端手段,这些行为也可能构成其他刑事犯罪。
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很多人会问:“我只是朋友之间借钱,收点高利息,也犯法吗?”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营利目的、是否长期频繁放贷、是否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如果你只是偶尔帮助朋友解决燃眉之急,没有以此为业,一般不会被认为是犯罪,但如果是以放贷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且存在暴力催收、虚假合同等行为,那就很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相关建议
如果你是出借方:
- 不要盲目追求高回报,避免涉及高利贷;
- 放贷前了解对方还款能力,保留书面凭证;
- 利率不要超过法律允许范围,否则不受法律保护;
- 严禁使用暴力、恐吓等非法手段催收债务。
如果你是借款方:
- 遇到不合理的高额利息,有权拒绝支付;
- 若遭遇暴力催收,应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
- 签署任何协议前务必看清条款,必要时可咨询律师。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两高两部联合发布)
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达到一定数额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放高利贷不一定就是犯罪,但如果具备经营性质、暴力催收、欺诈行为等因素,就很有可能触犯刑法。在当前国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大背景下,任何形式的“灰色借贷”都面临巨大法律风险,无论是借钱还是放钱,都要守住法律底线,理性对待金钱往来。
放高利贷构成什么罪?你真的了解法律后果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合法借贷受保护,违法放贷代价大,别让一时的利益诱惑,换来终身悔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