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式?它真的只是表面功夫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式”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开会要讲形式,发文要有形式,甚至谈恋爱也要讲究形式感。到底什么是形式?它真的只是表面功夫吗?
“形式”这个词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形式,是指事物外在表现的方式、结构或规则,它是内容的载体,也是传递意义的工具。
比如在法律领域,合同的形式有很多种:书面合同、口头协议、电子邮件确认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合同的效力与可执行性。在法律上,形式不仅仅是“样子”,它往往承载着程序正义和法律效力的实质意义。
再比如在艺术领域,形式更是核心概念之一,一幅画的构图、一首诗的节奏、一部电影的剪辑方式,这些都是“形式”的体现。艺术中的形式,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桥梁,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语言。
而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常常说“要有形式”,比如送礼物、过节日、纪念日等行为,虽然看起来是“仪式感”,但背后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关系的维系。形式,有时候是情感的外化,是对重视的体现。
形式并不是虚无的“表面功夫”,而是内容的延伸与强化。它既可以是规则的体现,也可以是情感的载体,更可以是法律效力的保障。
建议参考:如何正确看待“形式”?
在面对“形式”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完全否定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内容好,形式无所谓,这种想法容易忽视制度的规范性、沟通的清晰度以及感情的表达方式。
二是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本身,这会导致形式主义,让人感觉空洞、虚假,甚至引发反感。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形式,既要尊重必要的程序与规范,也要注重内容的真实与情感的表达。在生活、工作、法律实践中,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形式的价值。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 第四百六十九条:合同的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依法登记,体现了婚姻关系的“形式”要求。
- 第六百七十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这些法条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实质正义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程序和形式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小编总结:
形式,不是空壳,而是骨架;不是虚伪,而是表达;不是负担,而是秩序。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法律的保障,也是情感的载体,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形式,表达真实的内容。
下一次当你面对“形式”的时候,别急着否定它,试着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与情感,也许你会发现,形式,其实是内容最温柔的外壳。
什么是形式?它真的只是表面功夫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