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们更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你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法律”离我们很远,只有犯了罪、打了官司才需要它,但事实上,法律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份租房合同,到一次网络购物,甚至一段感情关系,都可能牵涉到法律问题。
什么样的人们更容易陷入法律纠纷呢?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具备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素养。
缺乏法律常识的人
很多人对法律的理解还停留在“打官司”、“坐牢”的层面,殊不知道,合同违约、消费欺诈、劳动争议、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都是常见的法律纠纷来源。
有些人租房时没有签正式合同,结果退租时房东不退押金;有些人在网上购买高价商品后遭遇假货,却不知如何维权,这些情况的根源,往往不是对方恶意欺骗,而是当事人自己不懂法、不会用法。
情绪化处理问题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夫妻吵架后直接拉黑删除,没走任何法律程序就断绝关系;员工因一时不满老板态度,在未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突然离职……这些看似“爽快”的决定,往往导致后续的法律风险。
情绪化的决策容易让人忽略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而错失维权机会或陷入被动局面。
盲目信任他人的人
“我相信他/她”,这句话听起来很温暖,但在法律上却常常是风险的开始,尤其是涉及金钱往来、合伙创业、房产买卖等重大事项时,如果没有书面协议、公证手续或者第三方见证,仅靠口头承诺极易引发纠纷。
曾经有一位朋友,轻信朋友口头借款几万元,结果几年后朋友拒不归还,连基本证据都没有,最终只能吃哑巴亏。
过度自信、忽视规则的人
这类人通常认为自己“聪明”“有经验”,做事习惯凭感觉、讲人情,不注重流程和合规,比如企业主为了节省成本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社保,觉得“大家都这么干”,结果一旦员工起诉,企业反而面临高额赔偿。
法律面前,没有“大家都这么做”的免责理由,只有“有没有合法合规”的判断标准。
建议参考:
要避免成为法律纠纷的“高危人群”,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哪怕只是了解一些常见法律常识;
- 遇事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 重要事务务必签订书面协议,保留沟通记录;
- 遇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律师,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收拾再后悔。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
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涉及较大金额或长期合作的应采用书面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什么样的人们最容易陷入法律纠纷?其实是那些忽视法律、情绪主导、盲目信任、不愿留痕的人群,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的保护伞,与其事后维权痛苦不堪,不如事前预防未雨绸缪。
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懂一点法律,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多上一道保险,希望你不是那个“容易出事的人”,而是那个“懂得自保的人”。
什么样的人们更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你可能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