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你的疑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人们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口无遮拦”的言论,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甚至严重损害。“诽谤”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新闻、社交平台乃至法院公告中。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的只是说别人几句坏话那么简单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诽谤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诽谤是指通过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甚至在互联网时代,更常见的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传播。
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
- 捏造事实或明知虚假仍传播;
- 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即名誉受损。
举个例子:你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说某人曾经偷过东西,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甚至连对方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这条信息被多人看到,并因此对你所描述的对象产生负面看法,那你可能就构成了诽谤。
法律上如何认定“诽谤”?
在我国,《刑法》和《民法典》都对诽谤行为有明确规定,根据不同的情节,诽谤可能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事责任。
- 如果是普通网友之间的小范围误传,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一般属于民事纠纷范畴;
- 如果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虚假信息,导致当事人精神崩溃、工作生活受阻,那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类型,也就是说,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否则只有受害人主动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机关才会介入。
网络时代的“新型诽谤”
随着短视频、直播、自媒体的发展,诽谤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过去写张大字报最多影响一个单位的人,现在一条微博、一段抖音视频,几小时内就能让千万人知道,这种“病毒式传播”使得诽谤造成的伤害呈指数级放大。
特别是当公众人物遭遇恶意造谣时,即便最终澄清了事实,其名誉往往也难以完全恢复。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名网民都应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建议参考
如果你认为自己遭受了诽谤,建议采取以下几步行动:
- 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存链接等,保留原始信息;
- 要求删除:可先联系发布者要求删除不实内容;
- 报警或起诉:若影响恶劣、拒不删帖,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 寻求专业帮助:律师能帮你判断是否构成诽谤,以及如何维权。
同时提醒大家,在网络发言时务必注意用词准确,不要轻易使用“小作文”、“爆料”等形式进行主观臆断式的描述,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相关法条摘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明确指出,转发量超过500次或阅读量达到5000次以上,可认定为“情节严重”。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我们既要捍卫言论自由的权利,也要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诽谤并不是一句“我开玩笑”就能搪塞过去的法律责任,无论你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传播者,都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
下次你想在网上评论他人之前,请多问一句:“我说的这些,是真的吗?”
因为一句话,可能是别人的一生。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了解“诽谤是什么意思”,一起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你的疑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