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什么?为什么它和你我息息相关?
民法典到底是什么?一文讲透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总集,它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从婚姻到继承、从合同到侵权等几乎所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它不是一部新法,而是将原本分散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修订、完善后形成的“法律百科全书”。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共7编、1260条,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的五大核心亮点,你不能不知道
全面保障人格权
民法典首次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明确了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多项权利,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婚姻家庭更有人情味
新增了“离婚冷静期”制度,要求协议离婚必须经过30天冷静期,强调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防止“被负债”现象的发生。物权更清晰,生活更安心
明确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自动续期,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益,也使得房屋买卖更加规范透明。合同自由与诚信并重
合同编细化了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内容,同时强化了格式条款的提示义务,避免“霸王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侵权责任更公平合理
对高空抛物、动物伤人、网络侵权等热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比如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应对高空抛物采取必要措施,否则将承担相应责任。
为什么说民法典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为它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买一套房、签一份合同、结一次婚、租一辆车,甚至在小区里遛个狗,都可能涉及到民法典的规定,可以说,民法典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法律护身符”。
举个例子:你在小区里散步,突然被楼上掉下来的花盆砸伤了,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如果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要共同承担责任,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这不仅保护了受害者的权益,也倒逼居民加强安全意识。
建议参考:普通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民法典?
关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章节
比如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物权编、合同编等,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在关键时刻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法律问题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虽然民法典内容全面,但实际操作中仍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建议在涉及财产分割、继承、合同纠纷等问题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善用法律工具和普法平台
可以通过官方普法平台、法律类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权威解读,增强法律意识。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 第1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第1032条(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 第1254条(高空抛物):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小编总结:民法典,不只是法律,更是生活的指南针
在这个法治日益健全的时代,《民法典》不再只是法律从业者的专属读物,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法律顾问”。它不仅规范行为,更是在传递一种价值: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维护公平。
不妨从今天开始,多了解一点民法典的知识,当你真正理解了它,你会发现,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生活指南。懂法,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更好地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民法典是什么?为什么它和你我息息相关?,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