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什么意思?还会判刑吗?
很多人在听说亲人或朋友“被取保候审”之后,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意味着没事了,但其实,取保候审并不等于案件结束,也不代表不会被判刑。
那么问题来了:取保候审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判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取保候审?
所谓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就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或者法院,在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的前提下,暂时不被羁押,回家等待案件处理结果。
通俗点讲,先放出来,案子继续办”。
适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 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怀孕、哺乳期的妇女;
-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等情形。
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答案是:有可能会判刑,也有可能不会判刑。
关键在于案件本身的性质和证据情况。
如果检察机关认为证据确实充分,涉嫌犯罪的事实成立,那么即使你已经被取保候审,依然会被依法提起公诉,最终由法院根据案情判决是否有罪、如何量刑。
举个例子:
张某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申请取保候审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逃脱了法律制裁,检方以证据确凿为由提起公诉,张某仍需到庭接受审判,是否判刑取决于法院认定的事实和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只是程序上的一个阶段性措施,并不代表案件已经“完结”或者“无罪释放”。
取保候审的优势与风险
✅ 优势:
- 避免长期羁押带来的身心伤害;
- 有利于配合调查、维护家庭和工作;
- 表明司法机关对其社会危险性评估较低,有助于后续从轻处理。
⚠️ 风险:
- 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如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干扰证人等),可能被重新收押;
- 被取保候审不代表案件终结,仍有被起诉和判刑的风险;
- 若后期被判实刑,仍需入狱服刑。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家人已被取保候审,切记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抱有过高的侥幸心理,此时应做的是:
- 积极配合办案机关的工作,如实陈述事实;
- 尽早委托专业律师介入,争取不起诉、缓刑或减轻处罚;
- 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避免出现脱保、妨碍司法等行为;
- 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表现,对后续量刑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关法条参考
以下为涉及“取保候审”的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明确规定了可以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
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及违反义务的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关于缓刑的适用条件,部分案件即使被判刑,也可能适用缓刑。
取保候审不是“无罪释放”,也不是“免死金牌”,它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措施,目的是保障嫌疑人的人权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最终是否会判刑,完全取决于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法律的适用。一旦涉及刑事案件,无论是被拘留还是取保候审,都应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记住一句话:程序上给你自由,不代表法律对你免责。
🔍关键词提示:本文围绕“取保候审是什么意思还会判刑吗”进行了深度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性看待取保候审,消除误解,做出正确应对,若需进一步咨询,请联系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取保候审是什么意思?还会判刑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