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律语境下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你知道吗?
深入解析“得以”的真正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得以”这个词出现在各种场合,尤其是在法律文书、合同条款或官方文件中。“因甲方及时履行义务,乙方得以顺利进场施工。”这时候,“得以”似乎不只是简单的“能够”,而多了一层因果关系的意味。
“得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和“可以”、“能够”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得以”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通过某种条件或行为而实现某种结果”,它的核心在于强调结果的实现是基于某个前提条件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结果可能就不会发生。
在法律语言中,“得以”常常用于表达一种合法性的依据或者权利义务的实现过程。
“根据本协议约定,乙方得以行使解除权。”
这句话的意思是,乙方之所以能够解除合同,是因为有协议作为依据,而不是随意为之,这就体现了“得以”所承载的合法性与因果性双重属性。
再举一个例子:
“由于甲方按时付款,乙方得以按期完成工程。”
这里的“得以”不仅表达了乙方完成了工程这一事实,还隐含了完成的前提——甲方按时付款,这种用法在法律文书中非常常见,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归属和因果链条。
总结一下:
“得以”不是单纯的“可以”或“能够”,而是强调某件事情得以实现,是有其特定前提或依据的,尤其在法律领域,它往往体现出行为的正当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建议参考:如何正确使用“得以”
在写作或法律实务中使用“得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滥用:不要将“得以”当作“可以”的替代词随便使用,要确保它前面有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
- 注重逻辑结构:“得以”通常连接的是原因与结果,因此在句子中应有清晰的因果关系。
- 适合正式语境:虽然“得以”在口语中不常出现,但在法律、公文、学术等正式文本中使用得当会显得更专业。
举个反面例子:
❌ “我今天早上起床后,得以去上班。”
这句话听起来很别扭,因为“起床”并不是“去上班”的特殊前提,这里用“得以”就显得多余且不合逻辑。
正确示例:
✅ “由于公司提供了培训机会,员工得以提升职业技能。”
这样使用既合语法,又符合逻辑。
相关法条参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得以”多次出现在关于权利行使与合同履行的相关条款中,体现出其法律效力和严谨性。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另一方得以解除合同。”
这里的“得以”表明了解除合同的权利存在前提(对方违约+催告无效),并非随意解除。
《民法典》第六百零七条规定:
“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买受人仍得以要求出卖人履行交付义务。”
同样地,此处“得以”强调了买受人提出要求的权利基础。
这些条款都说明:“得以”不仅仅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它在法律条文中承担着界定权利边界、确立法律责任的重要作用。
“得以”虽看似普通,但它的使用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法律思维,无论是在法律文件还是日常写作中,理解并准确使用“得以”,不仅能提升语言的专业性,也能让表达更加精准有力。
关键词点睛:“得以” ≠ “可以”,它是带有前提条件的结果实现方式,尤其在法律语境中,体现的是行为的正当性和因果链条。
如果你希望写出更具说服力、逻辑严密的文字,那就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像“得以”这样的词语开始吧!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实用法律知识与写作技巧!
得以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律语境下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你知道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