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借呗借了钱不还怎么办
在当今便捷的金融环境下,像借呗这类网络借贷工具为很多人提供了资金周转的便利。也有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用了借呗借了钱不还的想法。但这种行为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析用了借呗借了钱不还的相关情况。
一、用了借呗借了钱不还怎么办
如果使用借呗借了钱不还,首先会面临逾期罚息。借呗会从逾期当天开始,按照正常利率的一定比例加收逾期费用,这会使得还款金额不断增加。例如原本借款 10000 元,日利率为 0.05%,正常一天利息是 5 元,如果逾期后罚息按照正常利率的 1.5 倍收取,那么逾期一天的费用就变为 7.5 元。随着时间推移,还款压力会越来越大。
个人信用会受到严重影响。借呗接入了芝麻信用和央行征信系统。在芝麻信用方面,逾期记录会导致芝麻信用分大幅降低,而芝麻信用分的降低会影响到很多方面,比如无法享受一些酒店免押入住、共享单车免押骑行等服务。在央行征信系统方面,一旦借呗逾期记录上传,会在个人征信报告上留下不良记录,这会对后续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造成极大阻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审批贷款时,会将征信记录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有不良征信记录的申请人很可能会被拒绝。
会收到催收通知。借呗的催收方式通常包括短信提醒、电话催收等。一开始可能是较为温和的提醒还款,但如果逾期时间较长且仍未还款,催收力度会逐渐加大。催收电话可能会频繁打到借款人本人手机上,甚至可能会联系借款人的紧急联系人,这会给借款人及其亲友带来困扰。
如果长期不还款且欠款金额较大,蚂蚁金服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追讨欠款。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借款人偿还欠款。一旦法院判决借款人败诉,借款人不仅要偿还欠款本金、利息和罚息,还可能要承担诉讼费用等额外开支。如果借款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还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成为老赖后,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乘坐高铁、飞机,不能在星级以上酒店、夜总会等场所进行高消费,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也会受到限制。
二、借呗借钱不还会被起诉吗
借呗借钱不还是有可能被起诉的。蚂蚁金服在决定是否起诉借款人时,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一般来说,如果欠款金额较小,蚂蚁金服可能会优先通过催收等方式促使借款人还款,而不是直接起诉。因为起诉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但如果欠款金额较大,例如达到数万元甚至更高,且借款人长期拖欠不还,经过多次催收仍无效果,那么被起诉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当借呗决定起诉时,会按照法律程序进行。首先会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借款合同、借款记录、还款记录、催收记录等,以证明借款人确实存在借款未还的事实。然后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向借款人送达传票等法律文书。借款人需要按照法院要求参加诉讼,如果借款人不出庭,法院可以进行缺席判决。
如果法院判决借款人败诉,借款人需要按照判决结果偿还欠款。如果借款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履行判决,蚂蚁金服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一系列强制执行措施,比如查询、冻结、划拨借款人的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借款人的财产等。
即使借款人暂时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但有还款意愿,积极与借呗方面沟通,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一般情况下被起诉的可能性会降低。但如果借款人故意躲避还款,甚至更换联系方式等,那么被起诉的风险就会进一步提高。
三、借呗借钱不还对个人信用有哪些影响
借呗借钱不还对个人信用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在芝麻信用体系中,借呗逾期是导致芝麻信用分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芝麻信用分反映了个人在信用消费、履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一旦借呗逾期,系统会认为借款人在履约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降低芝麻信用分。而芝麻信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前面提到的免押服务外,还可能影响到一些金融机构对个人的评估。比如某些小额贷款公司会参考芝麻信用分来决定是否放款以及放款额度和利率。
在央行征信系统方面,借呗借款不还的逾期记录上传后,会在个人征信报告上留下不良印记。这份征信报告就像是个人的金融“身份证”,在金融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想要申请房贷的人来说,银行会查看征信报告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如果有借呗逾期记录,银行可能会认为借款人信用风险较高,从而提高房贷利率或者直接拒绝贷款申请。对于申请信用卡的人来说,有不良征信记录也会大大降低信用卡的申请成功率,即使申请成功,信用卡的额度可能也会比较低。
个人信用受损还可能影响到就业。一些企业在招聘重要岗位人员时,会对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其中可能包括查看个人征信报告。如果发现有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可能会认为该候选人缺乏诚信,从而影响其就业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个人信用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信用不佳的人可能会在合作、交友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排斥。
综上所述,使用借呗借款后一定要按时还款,避免出现不还款的情况。一旦出现还款困难,应及时与借呗方面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