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什么意思?一文讲清诽谤的法律定义与现实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你这是在诽谤我!”但到底什么是“诽谤”?它真的构成违法行为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诽谤什么意思,并带你深入了解它的法律边界和实际影响。
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
诽谤是指行为人通过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通俗点讲,就是你明知道不是真的,却故意对外传播一些负面言论,让别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甚至影响到生活或事业。
- 在朋友圈发帖说某人贪污受贿,而实际上并无证据;
- 在微信群里散布某人私生活混乱的谣言;
- 网络平台上发布文章称某商家卖假货,实为恶意竞争。
这些都可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诽谤。
需要注意的是,诽谤必须满足几个基本要素:虚假:所传播的信息是不真实的; 2. 有明确指向性:可以让人识别出具体受害对象; 3. 被第三人知晓:也就是说,不只是当事人看到,还要传播给其他人; 4. 造成名誉损害**: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下降。
诽谤和普通吵架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分不清“骂人”和“诽谤”的区别,其实两者完全不同。
- 如果只是两个人之间口角,没有传播出去,也没有捏造事实,那最多算是情绪宣泄,并不构成诽谤。
- 但如果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空间中,捏造事实、损毁他人形象,就有可能触犯法律。
举个例子:
小王和小李吵架时说:“你这个人真讨厌!”这不算诽谤; 但如果小王在微博上发文说:“小李挪用公司资金50万”,并且无任何证据,这就涉嫌诽谤了。
是否构成诽谤的关键在于是否“捏造事实+公开传播”。
现实中如何应对诽谤?
如果你遭遇了诽谤,不要忍气吞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留证据:截图、录屏、保存聊天记录等;
- 要求对方删除、道歉:如果是熟人之间,可以先沟通解决;
- 向平台举报:如果是网络平台上的诽谤,可以投诉下架相关内容;
- 报警处理或提起诉讼:如果情节严重,可追究其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相关规定,严重的诽谤行为还可能面临行政拘留或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以下是与“诽谤”相关的几条重要法律规定,供你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二)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 (三)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诽谤什么意思?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更是一种伤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个不经意的谣言,可能就会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我们在表达观点时,务必保持理性、尊重事实,避免因一时情绪酿成大错。
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诽谤,不能沉默,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毕竟,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建议参考(延伸阅读)
- 如果你是企业主或公众人物,建议定期进行网络舆情监测;
- 对于普通人而言,加强法律意识,了解哪些行为可能违法;
- 在社交媒体发言前,多问一句:“我说的是真的吗?我会不会侵犯别人的名誉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