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段有哪些步骤
一、诈骗手段有哪些步骤
诈骗手段通常有以下常见步骤:
第一步,信息收集。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社交活动等,收集目标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职业、财务状况、兴趣爱好等,以便精准实施诈骗。
第二步,建立信任。利用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伪装身份,如伪装成权威机构人员、熟人等,与目标进行接触交流。使用花言巧语、关心体贴等方式,逐渐获取目标的信任。
第三步,编造事由。虚构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如中奖需要先缴纳手续费、家人突发急病急需转账、投资项目有超高回报等,诱使目标产生情感波动或利益期待。
第四步,诱导转账。在目标放松警惕后,以各种借口要求目标进行资金转账或提供账户信息等,实现骗取钱财的目的。
第五步,进一步控制。若诈骗初期得手,为获取更多利益,诈骗分子可能继续编造理由,要求目标持续转账,甚至阻止目标向他人透露情况,防止诈骗行为被识破。
二、很难立案吗
合同诈骗立案并非必然困难,需视具体情形而定。
从法律规定角度,只要达到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如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以上,即符合立案条件。
然而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导致立案看似困难的因素。一方面,证据收集难度大。合同诈骗案件往往涉及复杂交易过程,要证明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以及诈骗行为,需收集如合同文本、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等多方面证据,若证据不充分、不完整,会影响立案。另一方面,案件定性存在争议。有些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界限模糊,公安机关需仔细甄别是正常商业违约还是诈骗犯罪行为,这一过程需要专业判断与充分调查。但只要报案人能提供清晰、有力证据,准确阐述案件事实,达到立案标准,合同诈骗是能够顺利立案的。
三、诈骗给了本金算诈骗么
判断诈骗给了本金是否仍构成诈骗,需依据具体情况分析。
若行为人起初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即便之后返还本金,也不影响诈骗犯罪的成立。因为其行为在实施诈骗那一刻就已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以及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已然完成。
例如,以投资项目为由骗得他人钱财,在一段时间后因各种原因归还本金,但在诈骗行为实施时,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诈骗行为的构成要件已满足。
不过,若在取得财物过程中虽存在一定欺骗行为,但目的并非非法占有,且及时归还本金,未造成对方财产损失,不符合的构成要件,则不构成诈骗。
总之,不能仅以是否归还本金判断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行为时的主观故意、行为手段及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等因素。
以上是关于诈骗手段有哪些步骤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法行时刻https://www.lawjida.cn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