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被群发短信撤保?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
因为一时资金周转不开,网贷逾期了几天,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不仅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连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的手机里,都收到了你“欠钱不还”的短信?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还附带你的姓名、借款平台、逾期金额,甚至还有“限期还款,否则影响征信”之类的威胁性话语,而最让人愤怒的是,你根本没签过任何允许他们对外群发信息的授权书。
这就是最近频频出现的“网贷逾期被群发短信撤保”现象,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核心就是:一些不正规的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机构,在你逾期后,擅自将你的个人信息群发给通讯录联系人,美其名曰“撤保通知”或“风险提示”,实则是一种变相施压、公开羞辱式的催收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这么做,合法吗?
答案很明确:不合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你和网贷平台之间的借贷关系,属于你与平台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催收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而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债务信息扩散至你通讯录中的亲友,本质上是对个人隐私的严重侵犯,已经涉嫌违法。
更讽刺的是,有些平台把这种行为包装成“撤保通知”,说什么“因逾期导致担保失效,特此告知相关联系人”,这纯属偷换概念。所谓的“保”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担保,而是一些平台在用户注册时偷偷勾选的“紧急联系人可接收通知”这类霸王条款,这种条款本身是否有效,都值得商榷——毕竟,你填紧急联系人是为了应急,不是为了让对方被骚扰。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比如取得个人同意、履行合同所必需、或者为公共利益等,而群发催收短信,既非合同必要,也未获得你明确授权,完全超出了合理使用范围。
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可能触碰《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的红线,如果情节严重,造成他人精神损害或社会影响恶劣,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或侮辱罪。你不是欠钱就活该被“社死”,法律依然保护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 给你的几点建议参考:
- 保留证据:一旦发现被群发短信,立即截图保存,包括短信内容、发送号码、时间,以及亲友收到的信息记录,这些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 正式投诉:向涉事平台总部客服提交书面投诉,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删除相关数据,同时可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12368法院热线等渠道举报。
- 报警处理:若群发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如亲友被骚扰、工作受影响、精神受损),可直接报警,要求追究其侵犯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
- 法律维权:必要时可委托律师发函,甚至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平台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 谨慎授权:今后使用借贷平台时,务必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关闭“通讯录共享”“紧急联系人通知”等敏感权限,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 相关法条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等,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网贷平台不得以恐吓、辱骂、威胁等不当方式催收贷款。
✍️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不该成为人格被践踏的理由,我们理解平台有催收需求,但手段必须合法、有底线。用群发短信“杀鸡儆猴”,不仅违法,更丧失了基本的商业伦理,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面对这种“撤保式群发”,不要沉默,不要自责,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合法催收,只能针对你本人;违法施压,终将付出代价,在这个信息时代,守住隐私,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线。
网贷逾期被群发短信撤保?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