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度是什么意思?它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吗?
朋友向你借钱,你犹豫不决,不是因为钱多钱少,而是因为你不确定他会不会按时还?又或者,你在网上购物时,总会优先选择那些“好评如潮”的店铺,哪怕价格贵一点?这些看似平常的选择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关键词——信誉度。
信誉度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交往中,被他人信赖和认可的程度,它不像身份证号那样写在纸上,也不像银行流水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法律语境中,信誉度是衡量主体履约能力和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企业申请贷款时,银行不仅要查它的资产,更要看它的信用记录;个人求职时,HR除了看简历,也会通过背景调查了解你过往是否有失信行为。信誉度高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合作机会、融资支持,甚至在诉讼中也会被法院视为“可信证人”。
更深层次地讲,信誉度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积累起来需要多年如一日的诚实守信,但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一次违约、一次欺骗,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积木塔,轻轻一碰就可能坍塌,我曾代理过一起合同纠纷案,当事人因为早年有过一次未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记录,导致后续几十万的项目合作被直接否决——对方说:“我们不怀疑他现在的能力,但我们信不过他的‘过去’。”
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信誉度正被越来越系统化地记录和评估,芝麻信用、央行征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这些机制让“信誉”从模糊的印象变成了可量化的数据。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仅坐高铁、飞机受限,子女上学、购房贷款都会受到影响,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后果。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信誉度不仅是“别人怎么看你”,更是“你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不写在合同里,却藏在每一次履约、每一句承诺、每一个选择之中。
✅ 给你的几点建议参考:
- 从小事守信:无论是朋友间的口头约定,还是工作中的截止时间,做到“言出必行”。
- 定期查信用报告:个人可每年免费查询一次央行征信,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息。
- 避免侥幸心理:别以为一次逾期、一次逃避责任“没人知道”,大数据时代,没有真正的“匿名”。
- 企业主更要注意:及时年报、依法纳税、履行合同,这些都在为企业信誉“加分”。
- 修复失信记录:若已有不良记录,积极履行义务后可申请信用修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特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
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等。
信誉度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口碑好”那么简单,而是现代社会的“隐形通行证”,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关键时刻决定你能否贷款、能否中标、能否被信任。真正的信誉,不是靠包装出来的形象,而是由无数个“说到做到”的瞬间累积而成,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时代,守护好自己的信誉,就是守护未来的可能性,别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你的信誉,比你想象的更值钱。
信誉度是什么意思?它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