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假一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是啥意思吗?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交警或律师提到一句话:“假一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顺口溜,但其实它浓缩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处罚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它不仅关系到驾照的使用,更直接决定了驾驶人是否还能继续合法上路。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法律风险?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解读一下。
“假一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口诀其实指的是五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及其对应的处罚时间限制,分别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后果:
假一:使用伪造、变造驾驶证上路,一年内不得重新申领驾照。
如果有人伪造、变造或者使用假的驾驶证上路,一旦被查实,一年内不能重新申领驾驶证,这是对驾驶证真实性的一种法律保护,也是对交通管理秩序的维护。吊二:驾驶证被吊销后,两年内不得重新申领。
如果因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如超速、酒驾未达醉驾、交通肇事等)导致驾驶证被吊销,那么从吊销之日起,两年内不得重新报考或申领驾驶证。撤三:驾驶证被撤销后,三年内不得重新申领。
“撤销”通常指的是驾驶证在取得过程中存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比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驾照,撤销驾照后,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驾驶证。醉五: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被查处,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醉驾属于严重刑事违法行为,不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还会面临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如果是醉驾营运车辆,年限更长。逃终身: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并构成犯罪,将被终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且还要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为什么这句口诀如此重要?
这句口诀虽然简短,但涵盖了驾驶人最可能触及的法律红线,是交通管理部门执法和驾驶人自我约束的重要依据,它提醒我们:
- 驾驶证不是“护身符”,而是责任的象征。
- 一旦触犯相关法律,不仅仅是被罚款那么简单,还可能面临长时间甚至终身不能开车的严重后果。
- 特别是在“醉五”和“逃终身”的情况下,行为已经触犯刑法,后果极其严重。
每位驾驶人都应牢记这句口诀,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触碰这些红线?
- 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无论是酒后驾车,还是伪造证件,都不要以为“不会被查到”,一旦被查,后果自负。
-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定期学习交通法规,了解最新的处罚标准。
- 发生事故冷静处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第一时间报警、救助伤者,切忌逃逸。
- 遇到驾照问题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如驾照被吊销、撤销等情况,应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复证流程。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六条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假一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虽然只是一句口诀,但它背后承载的是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和对违法行为的严惩,每位驾驶人都应将其牢记于心,做到守法驾驶、安全出行。
驾驶证不是随便就能重新拿到的,一旦违法,可能面临数年甚至终生的驾驶禁令,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不如事前多一份谨慎与敬畏。
交通安全,从我做起,遵守法律,平安出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转发给身边的司机朋友们,提醒他们也重视这些法律红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