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章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竟然都理解错了!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合同签署、文件盖章、公司业务往来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鲜章”,很多人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哦,就是盖章嘛。”但其实,“鲜章”这个说法背后,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鲜章”到底是什么意思?
“鲜章”是指直接使用印章实体在文件上盖印,形成清晰、真实、未经复制的印章痕迹,它与复印件、扫描件、传真件上的章不同,是原件上直接盖出的章,因此被称为“鲜”,这个词在法律文书、商业合同、政府审批等场景中经常出现,尤其在需要验证文件真实性时,鲜章的效力往往被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举个例子:你和客户签了一份合同,对方在合同上用红色印泥盖了公司的公章,这个红色的、清晰的公章印迹就是“鲜章”,而如果你把这份合同扫描成电子版发给第三方,或者打印出来,再盖一次,那后面的章就不是鲜章了。
为什么“鲜章”如此重要?
在法律和商业实践中,鲜章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和证据力,它通常被视为原件的直接体现,尤其在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审核等场景时,鲜章文件往往比复印件、扫描件更容易被认可。
在法院审理案件时,如果一方提交的是复印件上的章,对方可能会质疑其真实性;而提交鲜章文件的一方,则更容易证明文件的原始性和合法性。
在银行贷款、企业融资、政府备案等正式场合,很多机构都会明确要求提供“加盖鲜章”的文件,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
鲜章 ≠ 所有盖章都是鲜章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盖章都叫“鲜章”,以下几种情况就不能算是“鲜章”:
- 复印件上的章:原文件上有鲜章,但复印之后的文件上只是图像复制,并非实际盖印。
- 电子章:如PDF文件中插入的电子图章,虽然也有法律效力(在符合电子签名法的前提下),但不属于“鲜章”范畴。
- 套印章:一些企业为了方便,直接在打印文件时将章印制在纸上,这种章也属于“印刷章”,不是鲜章。
鲜章在合同签署中的实际应用
在签署重要合同时,双方通常都会强调“合同需加盖鲜章”,这不仅是为了形式上的正式,更是为了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可追溯性,一旦发生争议,法院或仲裁机构更倾向于采信有鲜章的原件。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处理合同、协议、审批材料等文件,建议你:
- 在签署合同时,务必确认文件上是否有鲜章;
- 对于关键性文件,尽量要求对方提供加盖鲜章的原件;
- 在存档时,注意区分“鲜章件”和“复印件”,以便在需要时迅速调取有效证据;
- 对于电子文档,如需具备法律效力,应结合《电子签名法》进行认证,而非简单插入印章图像。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加盖鲜章的原始文件通常被视为具有较高证明力的书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规定:
“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合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合同;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的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不得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
这说明,在某些特定领域,鲜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凭证。
小编总结:
“鲜章”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盖章动作,它背后承载的是法律效力、证据价值和商业信任,无论你是企业法务、合同管理人,还是普通市民,在签署重要文件时,“加盖鲜章”都应成为你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张清晰的红色公章,不仅是形式,更是保障你权益的“法律盾牌”。
鲜章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竟然都理解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